7月25日,中国组合施廷懋/王涵以总成绩326.40分夺得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同步3米板金牌,帮助中国跳水队实现该项目的五连冠。这枚看似轻松的金牌背后,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艰难。正如施廷懋赛后所说,“让人变得更强的,就是通往这枚金牌的道路。”
多年坚持,梦想成真
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后,等待分数的时间是如此漫长。汪涵的脑海中响起一个声音:我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吗?
对于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汪涵来说,这一天已经到来很久了。 1991年出生的她,12岁就入选国家队,如今,队内最小的队员年龄还不到她的一半。在瞬息万变的跳水队中,汪涵依然在翻滚、跳跃。
在等待的岁月里,并非没有机会。伦敦和里约两个奥运周期,汪涵都是替补球员,但最终只能是电视机前的看客。 “也许我会带着遗憾离开。”汪涵偶尔会犹豫,但心中的梦想之火始终支撑着她坚持下去。
2018年底,中国跳水队决定让汪涵与“金满贯”得主施廷懋搭档参加双人3米板比赛。两队年龄最大的队员都拥有20年以上的训练经验,也有着难以改变的运动习惯。一起工作并不容易。
压力之下,汪涵和施廷懋迅速形成默契,携手征战国内外比赛,从未让金牌半途而废。 2019年光州世锦赛上,两位老将奉献了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比赛。这次冠军让汪涵对东京奥运会周期越来越期待。
汪涵努力通过完善技术细节、提高动作质量来保持良好的状态。有时她在训练场上会感到情绪低落,但很快她就调整了自己。
虽然“迟到”了一年才登上东京舞台,但站在施廷懋身边的汪涵却感到很踏实,“只要跟着她的节奏,我就能跳得好”。一举一动全神贯注,这一对就像明镜般同步,比分一路领先。当奥运冠军终于到来时,一向爱笑的汪涵喜极而泣,“辛苦了这么多年,终于轮到我上场了。”
走出困境,找到自己
相比汪涵梦想成真的兴奋,同样出生于1991年的施廷懋却一如既往的平静。但走过鱼龙混杂的矿区时,她不经意间说出“人要相信自己,无论顺境还是逆境”,道出了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。
在群星闪耀的中国跳水队中,20岁才获得世界冠军的施廷懋也算是大器晚成。但21岁进入国家队后,她在世界大赛3米板单人、双人项目上连续取得佳绩,在世界大赛、亚洲大赛、两项赛事中的两个项目中获得“金满贯”的壮举。运动会和全运会,更让她成为创造历史的第一人。
自律的施廷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。没想到,当她向第二次奥运之旅冲刺时,她的病情却出现了波动。在整个团队的帮助下,她一点点重建心态,慢慢康复。
“坚持说起来简单,但需要行动上的耐心,甚至勇气。”施廷懋说道。
施廷懋顽强的意志和品质也鼓舞着身边的人。在跳水队里,大家都叫她“毛毛姐姐”。这个冷静的女孩坚定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。
站在东京竞技场的跳板上,施廷懋的搭档从吴敏霞变成了汪涵。不变的,依然是用微笑表达胜利的喜悦,用行动证明选择的坚定。 “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,看到五星级红旗高高飘扬,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施廷懋说道。
胸怀祖国敢于战斗
在很多观众眼中,跳水金牌似乎总是很容易获得。特别是在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上,中国运动员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连续获得金牌。但吴敏霞表示,只有队员们自己知道,每一枚金牌都不是牢牢挂在脖子上的,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获得的。
东京奥运会周期期间,中国跳水队的备战节奏完全被打乱,完全进入封闭训练状态。对于老玩家来说,更是难上加难。 “我们不像小队员那样,每天都能轻松保持非常饱满的状态和充足的体力,我们只能让自己每天更加努力。”汪涵说道。
以前,他们比赛时,每次跳跃前,都会习惯性地互相击掌五声,互相加油。疫情期间没有比赛的时候,两人依然用这个习惯互相鼓励,一刻也没有懈怠。这种积累的能量化压力为动力,最终在东京的舞台上得到了释放。
中国跳水队之所以被称为“梦之队”,不仅是因为赛场上的辉煌成绩,更是因为凝聚在每位运动员身上的为国争光的追求。施廷懋说,“当我们站在奥运会上时,我们带着责任感、使命感和荣誉感,获得金牌是对祖国多年磨砺的回报。”
施廷懋和汪涵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奥运会第四枚金牌后,在场的著名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和陈若琳为他们合影。这一感人的一幕见证了中国跳水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itiba.com/html/tiyuwenda/72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