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体育局竞赛体育处处长王雷:
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、高负荷的体育赛事,对赛事组织、天气等条件要求较高。为保证广大跑友能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跑步,市体育局根据马拉松赛事特点,结合我市天气情况,根据窗口气候数据近十年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时期,计划举办2023年徐州马拉松比赛,比赛时间定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的周日举行。
2023年徐州马拉松计划设置马拉松、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。规模方面,市体育局目前正在积极比对跑道容积率。如果条件允许,赛事规模将进一步扩大,以满足更多跑者的需求;赛道方面,赛事将以“湖光山色”为主。主要背景以减少市民出行影响为主,整体设计以云龙湖和大龙湖为中心。规划一半以上赛道在景区内,不仅为广大跑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也展现了徐州“一城青山半城”的城市形象。湖”。
点击图片查看
具体事件
↓↓↓
发布会详情:↓↓↓
2023年,市体育局按照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,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,加快体育强国建设”的总体要求,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,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“建设工业强市、创建区域中央“中央”的决策部署,着力提高工业强市质量事件,优化着力提升赛事格局,提升赛事体验,扩大赛事参与度,放大赛事效应,全市举办体育赛事24项、市级以上体育赛事44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、省级项目14项、省级项目22项在市级。
1.全民健身活动老少皆宜、群众参与度高
开展全民健身,促进全民健康,群众体育活动不可或缺。让更多人从观看比赛走向参加比赛,不仅激发了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热情,还具有拉动体育消费、促进产业发展等多重效应。 “天天都有比赛,人人都可以参加”将成为人们今后生活中生动的一幕。
今年,市级以上群众性赛事15项,国家级2项,包括4月举行的中国遂宁古黄河野钓大赛、5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“宜兴九州”形意拳公开赛。全年举办江苏风筝挑战赛、“魅力江苏最美运动”山地自行车俱乐部联赛、淮海经济区首届“村界杯”足球邀请赛、2023江苏省冰雪运动等9项省级赛事活动等等。市级活动有4项,集中在4月、5月、6月三个月,包括社区运动会、惠民体育活动、市政府运动会、广场舞比赛等。
竞赛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。
一是供给多元化,上下贯通,丰富赛事活动供给。会同市有关单位、市县联动开展社区运动会、职工运动会等综合性体育运动会,指导协会、社团等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多层次、多类型的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,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多样性。开发供应,稳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,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二是贴近群众、方便参与,实现人口地域全覆盖。社区体育赛事向城乡社区转移,主要设置群众喜闻乐见、易于参与的公共项目,打造围绕老百姓的比赛场地,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全民健身、感受全民健身的激情。以及运动带来的快乐。广场舞比赛让健身舞台贴近群众,以朝气蓬勃、动感十足的舞姿展现了我市人民健康向上的新时代风采,将全民健身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三是老少皆宜,团结人心,释放城市无限活力。今年推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,项目设置注重全年龄段的参与。惠及人民的体育活动与经济、民生共鸣、交织。风筝、冰雪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,覆盖全民。全民参与的原生态“村界杯”足球赛和冰雪“嘉年华”,将点燃全民健身热情,诠释全民健身的生动本质,释放全民健身的生机与活力。城市。
2、竞技体育赛事普遍性高、覆盖面广
今年的赛事集群众性和竞技性于一体。全年共举办竞技赛事29项,其中国家级赛事6项,包括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沛县站、奉贤站、全国体育传统学校篮球联赛(高中女子联赛)、全国体育运动会等校联合会青少年跆拳道巡回赛(江苏站)全国技能锦标赛暨第四届沛县技能邀请赛2023徐州马拉松·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(徐州站),其中最受期待的2023徐州马拉松将与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联合举办,预计11月与大家见面。
设有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、排球、蹦极、手球邀请赛等5个省级赛事。
市级活动18项,集中在4月至11月,主要参加者为全市中小学生。青少年是竞技体育赛事的重要参与者。 29项竞赛项目中有24项是针对青少年的。市体育局积极探索青少年体育新路径,会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各类在校学生体育赛事。青少年及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,游泳、排球、蹦极锦标赛及手球邀请赛,篮球、射箭、武术(散打)、拳击、摔跤、柔道、乒乓球、足球、举重比赛;还有大学生足球联赛等。
目前,徐州体育正在加快转型升级。在推动老少皆宜体育的同时,还坚持走“精兵之路”,通过精细化管理、精准选拔人才、多元培养模式、科学训练方法,努力培养有理想、有信念、有科学训练方法的运动员。高水平竞技体育储备具有文化素养、纪律性、运动表现的人才。通过开展体育赛事,注重“体教融合”,积极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。
3、以赛事为牵引,加速体育、旅游、文化深度融合
市体育局打造了以徐州马拉松、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、古黄河野钓大赛、大龙湖风筝节等为代表的优质赛事体系,逐步打造“一日赛、多场赛”停留天数、一人参与、多人“旅游”发展模式,持续支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,加快教育文化体育中心建设。
以淮海经济区相关赛事为龙头,与城市优势互补,充分发挥赛事聚集效应,进一步促进协同发展;通过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造区域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,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区域合作与培养体系,助力淮海经济区全面发展,努力促进区域城市融合共享。
徐州广播电视台编辑|张旋
一审 |姚亮
二审|朱辰鑫
三审 |张庆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itiba.com/html/tiyuwenda/72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