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页 > 体育问答
  • 从物质匮乏到品质生活:中国70年衣、住、用、行的巨大变迁

    服饰——彰显“中国新风”

    70年前,由于物质生活条件、服装工业生产技术等种种限制,人们穿衣时首先考虑的是“有的有”。如今,走进任何一家商场,都会发现各种潮流服饰琳琅满目,各种材质应有尽有:时尚套装、潮流套装、纯棉、化纤、皮革……

    “我们以前是这样穿的。女孩子扎着很简单的辫子,穿着运动鞋。”来自北京的王艳女士在“上山下乡”知青展区停留。她说,她曾经是“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”的成员。这次她和妻子一起参观展览,眼前的一幕让她感触良多。

    “小时候,我有一件妈妈扔掉的‘列宁衣服’。因为小女孩爱美,她想把它换成更清新的颜色。当时的衣服颜色单一,所以我买了蓝色染料,放在一个大锅里煮。”王艳坦言,这件她记忆中“颜色很糟糕”的外套是当时最好的东西。王艳还讲述了她在陕西省延安市插队时的“穿衣经历”:“我插队的时候,树枝经常划破我的衣服,如果破了,我就用橡皮擦。”用胶水将它们粘上并再次佩戴。”她说以前都是穿衣服的。以军绿色和蓝色为主,如今的衣服变得“五彩斑斓”。

    在老年人的印象中,“可靠”是一种“不容忽视”的服装材质。 “晨亮”是涤纶的俗称,意思是“真好”、“真酷”。 1977年4月,上海石化一期工程竣工,年产化纤产品10万吨,可为全国人民提供3英尺的“一定纤维”。 1978年,“晨亮”投入规模生产。 “陈良”这种“不需要从地里长出来的布料”,极大地改善了普通百姓“衣着多种”的问题。

    四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方式_如今物质时代_物质的年代更需要构筑精神家园

    杜明荣是四川绵阳市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。 “陈亮”的展示内容勾起了她儿时穿衣的回忆。 “小时候,我很想要一件质量好的衣服,妈妈用染布给我做了一件,我很高兴!”她说展柜里的衣服她都穿过了,现在只关心穿衣服的小事。我能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,“我为出生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!”杜明荣说道。

    生活——展现“中国新力量”

    20世纪50年代的婚房场景前,熙熙攘攘的游客聚集。

    “当时东北人家里的摆设基本都是这样,但现在已经很少见了。”来自辽宁营口的王大有夫妇今年80多岁了。他说,自己结婚时的婚房和现场的“一模一样”。 “现在,住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,连边远农村都装修得很好了。”

    四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方式_如今物质时代_物质的年代更需要构筑精神家园

    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也对这一幕“感慨万千”。 “那时候,大多数家庭都非常拥挤,全家人都住在一个房间里!”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整体生存环境较差。从平房到筒楼,“人口多”和“面积小”仍然是当时的问题。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是“三代同居”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居住现象。

  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956年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.7平方米。 1978年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.7平方米。然而,当时拥有住房的比例非常低。 1984年,城镇居民居住在公有住房的比例为88.2%,而居住在自有住房的家庭比例仅为9.4%。如今,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。

    住房条件的改善不仅仅体现在住房面积上。国家也在加快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从政策层面推动落实“住房”到“宜居选择”。

    2013年7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》,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。截至2018年底,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4522万套,数亿棚户区居民搬出棚户区、住进楼房。与此同时,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步伐加快。截至2018年底,全国已开工公共租赁住房(含廉租住房)1612万套,超过3700万困难群众入住公共租赁住房,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获得公共租赁住房。租赁住房租金补贴。

   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完善,各类高层住宅区、复式楼、花园小区、特色别墅都有独立的卫生间、厨房、淋浴、暖气、供气、供水设备等。房子不仅宽敞舒适,而且美观。 “我们住房水平的提高,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,我特别感谢伟大的祖国,我们感觉现在的生活特别幸福。”王大有说道。

    用它见证“中国新品质”

    老式传呼机、黑白电视、复古电话机、小铁闹钟…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,各种带着“感”的生活用品时代风尚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。 。

    “我小时候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电视啊!”来自山东的尹女士坦言,展区的黑白电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“当时村里只有两三户人家有电视,我们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去对方家看电视,就像看电影一样。大家坐在院子里,有小板凳,感觉很神奇。”当时!”

    除了尹女士提到的黑白电视机外,老式寻呼机也成为参观者津津乐道的“老物件”:“寻呼机不像现在的手机那么普及,买得起的人并不多”他们。在当时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吧!”

    如今物质时代_物质的年代更需要构筑精神家园_四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方式

    “我小时候唯一会玩的就是滚篮球和踢足球!”来自北京的卢同金坦言,他小时候的娱乐用品“很少”。展区的每件生活用品都在向参观者讲述着“不同时代的故事”。这对游客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,也是让不同地区、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回忆往昔、感受时代变迁的祖国强大的最有力证明。

    如今,生活用品已经从单纯满足基本使用进入“智能时代”。 2013年12月,中国发放4G牌照,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,用户超过12亿。 2019年6月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广电四家企业获得5G牌照。采用智能技术的“未来家电”吸引了展区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。从“物质匮乏”到“生活质量”,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。 “用途”的转变正在走向多元化、个性化。 “在这些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。”尹女士表示,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,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享受到高品质的产品。生活方式。

    OK——体现“中国新速度”

    “在 20 世纪 60 年代,拥有一辆自行车就等同于现在拥有一辆家用汽车。”云南退休法官刘秉利在汽车展示区告诉记者,交通是一个国家经营发展的基础之一。繁荣的标志可以从交通中看到。

    从“骑毛驴到北京”到“坐火车到拉萨”,从完善铁路网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%主要城市,从“复兴号”实现“陆上飞行”提速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,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刘秉丽表示,近年来,祖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。 “作为一名中国人,我感到无比自豪!”

    高铁作为我国的特色工程,正在紧跟时代步伐,快速发展。在复兴号动车组展区前,孩子们不时与模型合影,陪同的家长则为他们讲述复兴号动车组的速度和特点。 “我出差经常乘坐高铁,所以对复兴号动车组的情况比较了解。”来自河北的王先生告诉记者,他这次专程带孩子来参观展览,就是想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现在的祖国有多么强大。记住祖国的进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

    除了交通领域正在发生的“改革”之外,我国像地图一样规划、像一盘棋一样构建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推进。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中国公路网同样令人印象深刻,迄今为止总长度已超过400万公里。大部分农村地区已通公路,公共交通系统四通八达。中国铁路是“中国速度”的有力体现。到今年,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3.1万公里以上,高铁总里程占世界的三分之二。 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络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。

    伟大的历程,辉煌的成就。与“衣、住、用、行”相关的物品被“搬”进展厅。这些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的变化,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真正的幸福感、获得感,也见证了国家的伟大变革、繁荣富强。 (记者付振强)

    相关内容

   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itiba.com/html/tiyuwenda/6868.html

    加载中~

    相关推荐

    加载中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