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二排左五柴森林)
求儒师易,求人师难
——怀念我的老师柴森林教授
◎徐晓英
人间又到了四月,桃花被细雨滋润。每当我徜徉在红桃绿柳之间,先贤的名言“桃李不语,种子自作孽”就在耳边萦绕,老师柴森林的影子就会浮现出来。在我眼前。
桃子和李子不会说话,但它们却创造了自己的踪迹
我的老师柴森林教授,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,193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,获学士学位。他是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。师从著名教育家、体育家马元汉、袁敦立。
教师是教育者。一生从事体育、戏剧、舞蹈艺术教学工作,出版专着《水上运动》、《体育运动会》、《兄弟民间舞》;印制讲义《田径练习法》、《足球练习法》、《腰鼓练习法》等。尤其是《体育游戏》一书,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。
教师是实干家。 1936年,他在平津越野赛中获得第一名,并成为《中央日报》的头条新闻。他几十年来一直跑一万米,累计跑了15万公里。 1980年1月1日,中央电视台在体育新闻节目中做了专题报道。
老师都是艺术家。爱好京剧,曾指导天水市剧团样板戏排练。他为天水师范学院排练的话剧《大步向前》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。
1980年,这位老师67岁了,离开学校回到北京照顾体弱多病的妻子。学校领导对这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感到惋惜,多次上门拜访他,劝他留下来。然而,他却无法放开妻子。直到1987年,学校才终于为一位74岁的先生办理了退休手续。 1995年3月,该老师在北京因病去世,享年83岁。
感谢老师的教诲,我一生有福。
1972年,中国教育出现“小复兴”。当时,天水地区的“五七红色学院”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。升级的硬件因素之一是柴森林教授在那里任教。当时,全国高校招生实行工农兵推荐,试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招生方式。在推荐过程中,我作为预科生获得了考试资格。为了保证录取,父亲决定让我报考我不擅长的体育专业。原因是体育系要招收10名女生,而报考该专业的女生数量还有空缺,所以被录取的几率比较高。按照父亲的建议,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天水师范学院。开学第一天,操场就是我们的教室。面对这次专业考试,我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。我们60个同学站在操场上,10人一组,先做俯卧撑,然后进行100米测试。我记得我们有10个人站在起跑线上。下达命令的老师是一位刚被分配到学校的年轻人。当他发出发令令时,同学们有的在发令枪响之前就跑了,有的同学在发令枪响后愣住了。重复了三遍,都失败了。没有鸣枪,也没有齐声奔跑。理县学生王永庆,参加过省田径运动会,在我们当中也算是比较专业的运动员了。她见状,愤怒地退了队,其他同学不禁十分惊讶。这时,站在队列最后面的柴教授一手捂着嘴,一手拿着哨子,微笑着走了过来。只见他从年轻老师手中接过起跑旗,口令“大家就位——”。当我们都站在起跑线上时,他用长长的声音喊道:“准备——准备”,然后枪响了。 ,10名学生立即同时开始奔跑。他既没有批评发号施令的老师,也没有批评任何学生。他只是将几个简单的词语,从音调、节奏到射击,融入到学生们的呼吸中,并按照他的节奏画出了10幅肖像。弓已经准备好了,箭在开枪的那一刻射了出去。
考试结束后,柴教授把我们聚集在一起,严肃而认真地说:“同学们,我很喜欢你们,因为你们是那么活泼、有朝气。虽然我们的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,但都有参加过省赛的运动员。” 、地、县运动会,以及一些参加过体育比赛的运动员。”也有从来没有接触过运动的同学,不过别担心,有我在。柴森林教导说,只要肯努力,运动员的成绩就会提高,体育爱好者就会达到专业水平,从未接触过体育的学生最终也会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。如果毕业时达不到水平。说到体育老师的水平,这不是你的问题,是我教得不好。”他说话的时候就像是在下达军令状,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学好体育的决心和信心。随后他说道:“在我们的生活中,体育陪伴我们一生。体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,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工具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,除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外,身体素质,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学生的素质,培养他们争先的性格,增强他们的毅力,磨练他们永不退缩的意志。教人的过程也是。精神修炼的过程。”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感到自豪。我对学习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因为我在报到时就提出了从体育系转校到学校的申请,两周后,学校通知我去上语文(四)班。这时,我舍不得离开体育专业,因为我很欣赏柴老师的魅力,所以我改变了初衷。带着被批评的心理准备,我找到了学校分管领导于天寿老师,告诉我我想放弃转系申请,打算继续学习体育。没想到于先生连连点头,同意了我的决定。他说:“柴森林老师是学校唯一的教授,你们有一位教授一步步教你们知识,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也是你们体育学生的福气。”现在想来,天水师范学院虽然不是大学,但体育也不是我的专业,所以我真的很幸运能得到柴教授的教诲,柴教授是一位大儒,温文尔雅。
因材施教,灵活多样
柴教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,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。由于我的精神障碍,每次跨栏班跑到栏架时,我都会用腿踢栏架,无法勇敢地跨过栏架。针对我的情况,柴教授用半根竹竿代替了栏杆,并在竹竿上贴了一块报纸做的小三角旗。如果每次穿越都没有碰触旗帜,就说明我完全有能力不受干扰地穿越。障碍物阻挡和碰撞。他用这种方法增加了我的勇气,消除了我的心理障碍,培养了我的自信心。
由于我从小身体虚弱,跳跃能力较差,我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动作,无法胜任这项体育教学工作。跳高课上,他用神秘的语气对我说:“你仔细观察我今天上课的样子。”他首先讲了跳高动作的分解,然后让学生进行演示,然后对每个动作进行分解,强调动作的要领。在依次练习并获得亲身体验后,他请创造学校跳高纪录的王永庆进行示范。他开始讲解王永庆的起步动作:双眼看着横梁,挥动双臂,大步加速。 ”当她跑到跳线时,他提高声音喊道:“左脚用力踩在地上,双臂向上摆动,跳! ”王永庆像一只飞翔的燕子一样腾空而起,跃过了单杠。柴教授双手举起大拇指,说出了一个“好”字,同学们欢呼雀跃。紧接着,同学们依次练习,以一种循环中,大家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,继续仔细琢磨跳高的技巧,纠正自己的动作。
下课后,在回宿舍的路上,他低声打电话给我,用幽默的语气对我说:“我扮演的是一个小教练的角色,你明白吗?”我默默地记在心里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反复应用,取得了显着的效果。虽然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还不到三年,但我对他的方法的运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。 1976年,虽然我已从教育战线调来,但天水区体育委员会主任李晓明先生在1976年召开的全区体育工作会议上肯定了我“发挥小教练作用”的教学经验。清水县,并评价我是“山中名师‘金凤凰’”。
柴教授讲授的每一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,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。郭祥贵的撑杆跳动作非常标准。他的悬身摆动和后抬腿,就像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雄鹰。每跨越一个高度,柴教授都带头鼓掌、鼓掌。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。当我们听他的课时,我们的心情都很愉快。它是精神享受和身体锻炼的结合体。
柴教授对体育事业的执着态度感动了大批体育工作者。 1974年5月,全区首届大型田径运动会在巫山举行,柴教授担任主裁判。巫山县政府推平了一座山顶,修建了一条400米长的跑道。尽管新场地坑坑洼洼、凹凸不平,但62岁的柴教授双手捧着白灰,弯着腰,一米一米地划出了赛道线。他的敬业精神给大会队全体同志和参赛运动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柴教授致力于体育运动,也不忘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。游泳课作为体育学科,是体育教师的必修课。但当时天水地区没有游泳池,学校领导主张放弃这个科目。柴教授认为,游泳课对于未来的体育教学极其重要。
虽然目前没有条件,但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,不要放弃。他提议带学生去辉县嘉陵江更好的一段,教学生游泳。学校领导担心,农村的学生是在山沟里长大的,会游泳的学生是河边的“狗刨”。 “扰水”,五十、六十名学生被安置在嘉陵江边学游泳。安全是一个问题。柴教授拍着胸脯说:“因为农村孩子接触水少,所以应该让他们了解水性,学会游泳。甘肃到处都是黄土高坡,毕业后就到基层去工作。”水平,学习游泳的机会也更少。” “不会游泳是体育工作者一生的缺憾,我会冒着生命危险带他们去大风大浪锻炼,然后把他们一一带回来,如果出了什么问题,我会负责。”为了我自己。”柴教授说道。在他的坚持下,学校批准了他的请求。
1973年盛夏,一辆东风大卡车载着我们50多名学生,在风声鹤唳的欢快气氛中抵达辉县嘉陵江畔。他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教学方法,教给我们自由泳、蝶泳、蛙泳、仰泳等多种泳姿。起初,我们10个女孩都不好意思下水。从穿泳衣到下水,一切都感觉不舒服。这也是封建思想造成的。在他谆谆教诲的引导下,在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教育下,我们上了游泳课,学会了游泳,为我们漫长的生活增添了技巧和乐趣。
修行,为他人树立榜样
在天水师范学院学习的两年里,我们不仅接受了柴森林教授传授的专业体育知识,更大的收获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。
他一生严于律己,勤俭节约。他的工资是学校最高的,但生活却是学校所有员工中最简单的。严冬里,家里没有火,吃素,穿补丁衣服。因为距离亲戚千里之外,他自己修补破烂的衣服,在浅色衣服上打上深色补丁,缝线像毛毛虫一样大,穿着几块钱一套的运动服,一天一套,然后另一套。当时的缝纫水平,无论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紫,都是用白线缝制的,穿在外面的衣服缝隙就像蜈蚣一样,格外引人注目。当他第一次把运动服反着来上课时,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。他用手捂住嘴,笑道:“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了。”在他的影响下,全班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。运动服也是反面穿的,红蓝运动服的缝隙和白色的下摆在阳光下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柴教授从不浪费一滴水、一粒米。我们去徽县嘉陵江学游泳。我们住的嘉陵江人民公社大院刚刚建成,还没有使用。学生们自己做饭。所有做过饭的学生,无论手艺如何,都自愿到厨房练习。蒸包子、擀面、炒菜、煮菜,杂乱地处理着,而柴教授则与同学们同甘共苦。
记得第一次蒸的馒头是紫红色的,酸酸的。一个靠弟弟讨饭上学的同学,掂了掂馒头,闻了闻,说:“这馒头重如石,酸如杏,谁能咽得下呢?”话还没说完,他就把馒头扔进了菜地里。柴教授从菜地里捡起酸馍馍,拍拍馍馍表面的杂质,嘴里不停地说:“第一次这么蒸,不错,可以吃!”他像吃零食一样津津有味地嚼着。
我被这一幕惊呆了。我们农村的父母这样做并不奇怪,但学校里工资最高的教授这样做确实让我很尊敬他。酸馍馍的故事,已成为我一生难忘的“特写”。我平时从来不浪费食物,这和这个酸馍馍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。袁勤同学被老师的精神所感动。当其他同学逐渐放弃,没有任何奖励,米油很少的时候,他咬牙坚持了下来。在40多天的露营生活中,他无怨无悔,不断变换花样,提高厨艺,满足我们50多位同学的口味。当我想起他时,我仍然难以忘怀。
那时,我们吃饭时每人端着一个碗,要么坐在绿树环绕的阴凉处,要么蹲在开满野花的田野边,围着柴教授听他讲游泳的故事,周围都是柴教授。鸟语花香。在环境中享受难得的欢乐。有一次,正当大家欢声笑语时,一位刚剪完头发的同学递给老师一碗米粉糊。突然他看到膏体上有自己的碎发。他“哎呀”了一声,把浆糊倒进了草丛里。我转身又给老师盛了一碗。柴教授顿时怒了,怒吼般地批评他:“这糊状物撇去表面的碎毛就可以喝了,何必把整碗倒出来呢?”这一声吼叫,把同学吓得目瞪口呆。我们不知所措,欢乐的气氛瞬间凝固了。冷静下来后,老师用自责的语气对同学说:“对不起,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,我应该感谢你,但你刚才浪费食物的方式实在令人讨厌。这么久了,我都没有照顾你。”教导你们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,是我的失职。”先生激动的情绪和复杂的表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教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的品质。我们艰苦而简单的生活习惯。我深深明白,珍惜粮食、尊重劳动是每个人的必修课。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,不是生活条件艰苦下的应急之举,而是每个人都必须保持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妻子孙淑诗是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。 1965年,她突发冠心病,晕倒在讲台上。她在北京接受治疗期间,正值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,她与学校断绝了关系。直到1973年6月,党中央实行知识分子政策,西北师范大学恢复了孙老师的公职,并要求她支付八年近两万元的工资。当时行政级23名干部的工资为58.16元。这2万块钱,可是一笔巨款。他和妻子认为,因为这段时间没有工作,不应该领取这笔工资,所以主动放弃了这笔巨款。他朴素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,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榜样。
授人以渔,受益终生
柴教授不仅教给我们课本知识,还经常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,教给我们“想”和“做”的原则和技巧,让我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。他教导我们,教好体育课,备课是关键。体育课的特点是在户外,学生比较自由、轻松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人数以秒为单位计算45分钟,并组织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组织练习、讲课时间和示范动作。每一个环节都要记录下来,让每节课都紧凑有序,这样才算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。我遵循了柴教授的教诲。在我毕业后的教学实践中,45分钟的体育课从操场上列队的第一声哨声开始,到最后收尾练习的击掌,这往往与下课铃的响起相吻合。下课了。通过备课的过程,我提高了写作能力,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,为我走上新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75年,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推荐选拔女干部,地区教育战线将我列入选拔考察名单。在考察过程中,正是我的体育教案获得了领导的表扬,我从众多考察对象中被选为赫坝公社妇联主席。
1986年3月,我从西河县妇联主席职务调到陇南市妇联工作。地委书记处组织“五一”职工篮球运动会。从学校请来的裁判员并没有把单位内的运动会视为一个整体。事情的经过是,从比赛开始到比赛结束,他只向篮球场中线左右移动了一米之内。双方运动员因裁判失误发生争执的场面时不时出现。决赛时,裁判没有来找借口,工会主席吹着哨子在球场上转了一圈,球员们在操场上举着篮球面面相觑。我自告奋勇地接过工会主席的哨子,屏住呼吸,吹了好久的哨子,伸出双臂示意两边的运动员站在各自的位置上,然后吹了一声短哨,画了双臂在胸前画半圆,然后向前移动。伸出来,用左手将球夹在腋下,右手向前伸出,示意双方跟着我。等大家都就位后,哨声响起,我把球抛向天空,激烈的比赛在哨声响起时开始了。我紧紧盯着篮球,刺穿球员之间的棱角,用规范的手势、果断的哨声和明确的指示来判断球员的犯规动作。场内场外都看得一清二楚,赢得了场外观众的称赞和双方运动员的一致好评。认出。随后,有人调侃道:“地委大院调来的人三年不提名字是常有的事,你才来一个多月,整个机关的人都认识你了。” ”我心里默默庆幸,这一切都是因为体育专业为我铺就的路。退休后,我得以加入甘肃省老年模特队,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,并多次去北京参加全国模特比赛。从体型到动作,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体育专业的基础。我和孙子们一起玩,我改变了我的“伎俩”。每次比赛结束时,他们都要求再玩十分钟,但计时器已经到了11分钟,显示为10分59秒,他们就和我争分夺秒。
老师授人以鱼,学生受益终生。其学生中,留校的赵玉珍晋升为国家田径裁判员,是甘肃省获此称号的第一人。来自秦安的付世贵同学,曾在残疾学生中培养过全国冠军、世界冠军。中央电视台一、二套报道了付世贵帮助残疾学生树立自尊、自信、自强,鼓励他们成为生活创造者的感人故事。各条战线的学生都继承了先生的品质和精神,获得了各种荣誉。
相聚北京,永远铭记
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了,进入社会已经二十年了。回顾我的工作历程,我觉得我工作的顺利、家庭的幸福都是柴老师教给我的人生思想和处世之道的功劳,我对他感到向往。 1992年,我终于通过留在学校的同学赵玉珍找到了丈夫的联系方式。我给他写了一封信。因为邮政编码刚刚实行,不填写不知道被退回,所以就给他发了一封信。里面装满了陇南花椒和香菇。丈夫回信给我:“时至今日,相隔18年,你们还能把我当成老师,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欣慰!回望72-74年的岁月,我们是多么幸福啊!”啊!那时我刚刚“解放”,文革的折磨让我心灰意冷,后来你们同学进了学校,我又踏上了操场,和大家一起练武术,学习理论和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你们的课有很深的感情。”
1993年秋,我在北京中国女子管理学院读书时,舍友于洁敏(大连市甘井子区妇联主席)陪我到宣武区找我丈夫的住处,那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四合院,小道消息。一条绿色的长廊直通屋门,茂密的枝蔓搭成的凉棚里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。绿色的如翡翠,紫色的如玛瑙。老公拿起一个盘子告诉我们:“这是无籽葡萄,洗几遍就不用削皮了。”那酸甜爽口的味道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。
午餐是我丈夫已经蒸好的红薯和米饭。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肉,包装得大块,一时半会儿都融化不了。我和室友帮忙炒了一颗白菜,拌上胡萝卜丝,煮了。我和我的四位老师,一碗豆腐汤,围着八仙桌边吃边聊。丈夫详细询问了天水师范学院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工作、生活情况。对于一些不能透露姓名的学生,他皱着眉头描述了他们的形象和特点。当我帮他回忆时,他兴奋得像个顽皮的孩子,不停地喊:“是、是、是!” “对,对,对,对!”并拍手。
当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诉他时,他的眉宇间荡漾着由衷的喜悦。同时,他告诉我们:“大女儿从事科研,专门从事兽药检验,家住北京南口镇,女婿经常来这里;二女儿是研究员”湖南园艺学院的三女儿和四儿子都在美国读博士,兄弟姐妹在一起很安心。
午饭后,我和室友正要告别。老公说:“今天很高兴,我请景湖让你老婆唱一首京剧,怎么样?”我们俩都高兴地欢呼起来。丈夫对妻子说:“从样板戏中选一首他们熟悉的唱段?”想了想,妻子说:“我们来唱一首李奶奶的《痛谈革命家史》中的一段《红灯笼的故事》吧?”妻子的声音清亮而清晰。歌声充满了激情。镜胡先生弹奏的琴弦轻柔而缓慢,“有时喧闹如暴雨,有时又如耳语”。这种情况就像《诗经》中描述的场景“不如与子对酒偕老,琴瑟随手,不如清静。” 60多岁的银发老师夫妇一起弹唱,夫妻恩爱。我很欣赏你平静的生活。
夫妻俩把我们送到门口,抱歉地说:“今天没好好跟你打招呼,明天一定来玩。”我看到他的冰箱需要清洗,就高兴地答应了。
第二天一早,我就拿着准备好的两盒食品袋去了他家。没想到老公已经买了鱼虾和新鲜蔬菜。看到我一个人,他就抱怨我没有带室友。用抱怨的语气说:“你看,我故意买了这么多东西!”
我帮老公把刚买的鱼洗干净,切成小块,然后用食品袋装进几袋饭菜大小的袋子,放进冰箱里。老公满意地说:那就好,吃一袋就消除了,你老婆的身体就会好一些。这不好。有时候想吃一点肉,但是一大块吃完了就吃不完。我凑合吃一顿饭,冰箱里的东西越来越多。”我把冰箱里冷冻的大块肉分成小块,然后装进袋子里。我想过下周给他擦窗户,但由于学校安排的社会调查活动较多,我未能如愿。没想到,这场告别,竟成了永远的告别!
柴森林教授将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。他永远保留的优良传统影响了许多学生。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将通过无数学子的传承而永垂不朽。他待人正直,平和、冷静、谦虚,为人正直,为人正直,行为端正。一言一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体育教授,更是一位思想家、探索者、精神苦行者。他对学生、同事、工作充满热情,因为他深爱着他们。他的座右铭是: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,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。影响我们的不仅是他渊博的学识,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人格。当我们步入七十多岁的时候,回望我们走过的风霜雪雨,每当有人欣赏我的生活习惯,或者称赞我的一些优点时,我想其中很多都是好处。于柴森教授对我们的影响。
北宋政治家、历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光说:“求儒师易,求人师难”。我的老师柴森林教授是我的“难求”导师之一。
2020年4月兰州竣工
(图自张雨晴摄影《收获》)
徐小英,甘肃西河人,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退休干部。她曾在西河、武都、兰州工作生活多年。曾在《飞天》、《朗读者》发表散文,其中两篇被收入《飞天》六十年文集;两篇入选《中国散文精华》;诗歌发表于《诗词潮流》、新华网甘肃频道原声朗读广播、陇南武都新闻在线《主播推荐读物》,出版作品集《充满爱的故乡》《我有一座开满雕花的木屋》,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-结尾-
西汉水文
智慧的视野||诗意的栖居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itiba.com/html/tiyuwenda/6562.html